Jelly在經歷了一段掙扎和反覆思考之後,最終下定決心離開學校。他認為學校的學習環境讓他感到壓抑和痛苦,這讓他無法再繼續承受。
學校老師也試圖多次與他約談,想瞭解休學的原因,但Jelly始終保持沉默,拒絕透露內心的想法。
為了幫助Jelly,學校也特地安排與他的父母面談,希望能從家庭層面獲得更多資訊並協助孩子走出困境。但這些努力並未奏效。Jelly的態度始終堅定,不願透露任何細節,這讓父母愈發憂心。擔心的情緒像漣漪一樣在家庭中擴散,父母害怕強行要求Jelly回學校只會加重他的情緒負擔,甚至可能導致更嚴重的後果。

最終,父母選擇了妥協,接受了Jelly的決定。他們試著用更加包容的心態去理解孩子的感受,暫時讓他離開學校,希望藉此讓他喘口氣、重新找到自己的節奏。接下來,他們計畫與Jelly共同探索下一步該如何走,無論是找到其他適合的學習方式,還是説明他發展其他的興趣或技能,都將以尊重和支持為前提。

●Jelly溝通管理計畫判斷的資料出現了R且優勢,是一個極為稀少的紋型,人際R紋型的人對「某些不受歡迎的人」會出現好感;對「大眾認為不合適或不值得交往的人」感興趣;這使得他們更傾向於接近那些「與眾不同、不合群甚至被誤解的人」。
●Jelly視覺辨識及視覺感受都是優的特質,表明他在視覺相關能力上具有極高的敏銳度和判斷力,並能在不同情境下發揮出強大的優勢。
●Jelly體覺辨識資料呈現開放型,其特質是對身體動作需求的靈活性與敏感性,具有時而想動、時而懶得動的特徵。這種特質表明他在活動需求上受內在感受的影響較大,可能隨情緒、興趣或環境而波動。
●Jelly聽覺辨識資料是補,表示他在聽取和記憶聽覺資訊時相對較弱,會出現在聽過一段話或指令後,容易遺漏細節,無法清楚地記住內容,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表現會「聽不進去」,甚至下意識地遮罩資訊。
●Jelly擁有高敏感特質對他人的情緒和氛圍非常敏銳,容易感受到他人未表達的情緒,並可能因此受到影響,出現情緒波動。

:老師,我真的很擔心,不知道該怎麼去引導孩子,讓他能夠回歸正常生活呢?

Jelly的爸媽,你們好,根據Jelly的《多元智慧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如下:
1、家長需引導Jelly參與一些強調多元和包容的小型社交團體,例如志願者活動、藝術創作班或心理成長小組。在這些場合中,他能接觸到更多擁有不同背景和故事的人,這能激發他的興趣,並讓他在助人和互動中找到自我價值,減少因離開學校可能產生的孤立感。
鼓勵他探索能發揮R特長的興趣領域。例如,參加動物救助、社會公益活動,或者籌辦與弱勢群體相關的分享會。幫助他培養新的技能或興趣,減少對學校環境的糾結。這類活動不僅符合他的特質,也能讓他感受到行動的意義。
離開學校並不等於停止學習,Jelly可以在家通過自學或參加非正式課程來保持進步。家長可以和他一起討論,選擇一些有趣且實用的課程,例如心理學基礎、影像剪輯、模型製作等,這些都能為他未來提供更多可能性。同時,也能説明他建立對新學習模式的適應力。
2、可以鼓勵他在家學習與視覺相關的興趣,例如攝影、繪畫、平面設計、影片剪輯或空間規劃。這些課程不僅能發揮他的特長,還能幫助他找到自我價值和成就感。
鼓勵他透過日記、視頻博客或藝術創作記錄自己的想法與感受。
協助他規劃時間表,確保生活作息穩定,適度包含運動、學習和興趣活動。
3、設計一個不強制的運動計畫,讓他可以根據情緒與興趣選擇動或靜的活動。同時提供多元的選擇,例如戶外活動(如慢跑、籃球)和靜態運動(如伸展、丟標)。
建議他嘗試一些需要動手或身體參與的實踐活動,例如烘焙、手工藝、園藝或DIY製作。這些活動既滿足他動靜交替的需求,又能提升成就感。
提出一個小型的目標,例如「連續一周每日步行5,000步」,並用手機記錄每日進展,讓他感受到成就感。
4、父母應減少長篇大論的指導,而是將溝通分解成簡短的句子,並加入具體的行動指令。
(1). 把資訊分段傳達,使用簡單且具體的語句,避免過多的形容詞或抽象概念。
(2). 如果是重要的事項,輔以文字或圖像記錄,比如寫備忘錄或使用白板。
(3). 將目標具體化並視覺化,用圖表或清單呈現每日小目標。
5、設立一個「安全空間」,例如一個屬於他的安靜角落,讓他在感到壓力時可以獨處或放鬆。
避免在家中使用激烈的語氣或製造緊張的情緒氛圍,讓家庭成為他情緒的避風港。
主動傾聽他的感受,而不是急於提供建議,幫助他表達內心的壓力和需求;在他情緒穩定後,再一起討論具體的解決方法,避免在情緒激烈時強行干預。
結語
有時候,學校和家庭在面對孩子的特殊情況時,往往容易陷入一種焦慮與無助的狀態。孩子選擇休學的案例不僅是教育問題,也是心理成長與家庭支持之間的複雜交織。在這樣的情境下,我們需要更加全面地思考,如何在不傷害孩子心理健康的前提下,協助他們重新找到方向與希望。
一個選擇休學的孩子,不一定是因為學業上的壓力,有時可能源於自我探索過程中的迷茫,或者對現有環境的強烈不適。這樣的決定常讓家長與教師感到措手不及,甚至產生自我懷疑:是否某些地方做得不夠好,是否忽視了孩子的需求。然而,這種局面並非單純的“誰對誰錯”,而是多方應該攜手合作的契機。

從學校的角度出發,建立多元包容的學習環境至關重要。每個孩子的學習風格和心理需求都不盡相同,當孩子無法融入現有體系時,教師和學校需要提供更靈活的支援,而非僅僅關注學業成績或行為表現。例如,透過心理輔導與非正式談話,試圖瞭解孩子內心深處的真實感受,並提供替代方案或過渡計畫。
家庭在這樣的過程中更是不可或缺的支柱。當孩子的選擇與家長的期待發生衝突時,父母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角色——是強迫孩子回到既定的路徑,還是尊重並理解他們的選擇?支援並不等於縱容,而是透過信任與溝通,為孩子提供一個可以安全停靠的避風港。在這個過程中,父母也需要放下過多的擔憂,避免將自己的情緒投射到孩子身上。

此外,社會對休學的態度也需要轉變。休學並不等於放棄,而是一種暫停,讓孩子有機會重新調整步伐、探索自我。很多成功的案例表明,經歷過這段時間的孩子,往往會在未來的道路上展現出更大的韌性和自主性。因此,家庭、學校與社會應該攜手為孩子創造多元的選擇機會,幫助他們找到適合自己的路。
這個案例提醒我們,每個孩子都有權選擇自己的節奏與方向,而教育的真正目的,不應該是將所有人固定在一條單一的道路上,而是幫助他們學會面對挑戰、理解自我、擁抱未來的無限可能。
艾爾發皮紋讀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