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庭紛擾中的共振

· 每週一紋

麗麗滿心委屈地坐在分析師的面前,彷彿抓到一根救命稻草,急切地傾訴著她的困擾。她的孩子在學習上總是完全不按她的指導進行,當遇到課業困難時,往往以一場歇斯底里的大哭大鬧作為回應。這樣的情緒發洩雖然只持續幾分鐘,但幾乎每天都在家裡上演,讓麗麗的耐心一再被消耗殆盡。

孩子的問題似乎是麗麗情緒的引爆點,但實際上,她的心事遠不止於此。數落的焦點很快從孩子的學習方式轉移到了另一半。她的丈夫因工作原因常年在外地,每三個月才能回家一次。這樣的安排使得家庭教育的重擔幾乎全部壓在她一人肩上。丈夫對孩子的學習方式持隨遇而安的態度,甚至說:「隨孩子去吧,他自己會負責自己的學習。」這樣的話語雖然聽起來像是放手讓孩子獨立,但對麗麗而言,卻像一種逃避責任的推諉。

「學費是誰出的?」這成了麗麗在數落中多次提及的話題。她認為丈夫應該更多地參與孩子的成長,甚至應該設法找到一份離家近的工作,以減輕她的壓力。然而,丈夫的觀點卻截然不同:他的外地工作薪水更高,是為了給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。

麗麗的壓力不僅來自于孩子的學習問題,還來自于她與丈夫之間看似不可調和的矛盾。作為母親,她希望孩子能聽從她的指導,但卻發現孩子似乎有自己的步調。作為妻子,她渴望伴侶能在身邊一起面對家庭的挑戰,但現實卻是她在大多數時候都得獨自承擔一切。

麗麗的內心沉浮著深層次的孤獨感和不被理解的無力感,先生是看得到還是不想看到呢?

broken image


broken image

麗麗的先天風格是模仿型,其特質具有學習與觀察他人的行為、語言和情感,從中學習並應用在自己生活中,能掌握並複製他人的做法,在新環境中能迅速模仿他人的行為,讓自己融入環境,喜歡獲得他人的認可和支持,較容易受他人影響。

先生的先天天風格是超級認知型,其特質喜歡自己思考解決方法,在堅持自己的想法時,容易忽略他人的意見或感受,顯得固執或強勢。

夫妻兩人都敏感,容易因小事引發情緒波動。建議在溝通中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,應學習冷靜表達情緒,並避免長時間陷入情緒糾結。

高敏感特質的人需要安靜和放鬆的環境來恢復精力。夫妻可以共同設立共同的「喘息空間」,並尊重彼此在需要時的個人時間,不強迫對方立即面對或解決問題。

雙方都容易感受到壓力或他人情緒,建議學習放鬆技巧,如冥想、深呼吸或正念練習,並彼此支持,避免讓壓力在夫妻間累積成為衝突的導火線。

夫妻一起參加需要體感覺參與的活動,如瑜伽、舞蹈或按摩課程,能增進彼此對自身和對方身體感受的理解,提升默契。

一起佈置居住空間,選擇雙方都感到舒適的傢俱、床上用品和室內溫度,創造一個符合雙方體覺偏好的環境,有助於減少摩擦,增進生活品質。

定期分享彼此對環境或活動的感受,例如對溫度、觸感的偏好,透過交流,增進對彼此體覺敏感度的瞭解,避免無意間造成的不適。

一起參加繪畫、攝影或雕塑等視覺藝術課程,能提升彼此的視覺感知能力,還能在創作過程中增進溝通與合作,深化情感連結。

定期安排戶外活動,如遠足、賞花或觀星,共同欣賞自然美景,分享視覺感受,培養共同興趣,增強彼此的情感聯繫。

一起玩需要視覺辨識的遊戲,如拼圖、找茬或圖形配對遊戲,這類遊戲可以訓練視覺辨識能力,同時促進互相合作與交流,增進夫妻間的默契。

broken image

:老師,我們應該怎麼做才能打破現在的局面?

broken image

你們好,根據你們兩人的《多元智慧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如下:

1、夫妻相處避免過度強調「誰對誰錯」

(1). 先生可能傾向用邏輯分析解決問題,而麗麗則可能依賴情感和模仿他人的經驗。在溝通中,需避免過度理性或單一地依賴外界經驗,應尊重彼此的想法,共同尋求平衡。

(2). 麗麗可以學習先生的分析和創新能力,先生則可以欣賞麗麗的適應力和模仿能力。在合作時,先生要注意不要用過高的標準要求麗麗,而麗麗也需避免完全依賴先生的決定。

(3). 先生則需要學習傾聽和接納麗麗的觀點,減少批判性語言,讓彼此在溝通中感到被理解和支持。

(4). 避免情緒化對話,當麗麗表達不同意見時,請保持冷靜,用事實討論,而非以情緒反應或責備為主。

2、夫妻兩人都敏感,容易因小事引發情緒波動。建議在溝通中避免使用過於激烈的語言,應學習冷靜表達情緒,並避免長時間陷入情緒糾結。

高敏感特質的人需要安靜和放鬆的環境來恢復精力。夫妻可以共同設立共同的「喘息空間」,並尊重彼此在需要時的個人時間,不強迫對方立即面對或解決問題。

雙方都容易感受到壓力或他人情緒,建議學習放鬆技巧,如冥想、深呼吸或正念練習,並彼此支持,避免讓壓力在夫妻間累積成為衝突的導火線。

3、夫妻一起參加需要體感覺參與的活動,如瑜伽、舞蹈或按摩課程,能增進彼此對自身和對方身體感受的理解,提升默契。

一起佈置居住空間,選擇雙方都感到舒適的傢俱、床上用品和室內溫度,創造一個符合雙方體覺偏好的環境,有助於減少摩擦,增進生活品質。

定期分享彼此對環境或活動的感受,例如對溫度、觸感的偏好,透過交流,增進對彼此體覺敏感度的瞭解,避免無意間造成的不適。

4、一起參加繪畫、攝影或雕塑等視覺藝術課程,能提升彼此的視覺感知能力,還能在創作過程中增進溝通與合作,深化情感連結。

定期安排戶外活動,如遠足、賞花或觀星,共同欣賞自然美景,分享視覺感受,培養共同興趣,增強彼此的情感聯繫。

一起玩需要視覺辨識的遊戲,如拼圖、找茬或圖形配對遊戲,這類遊戲可以訓練視覺辨識能力,同時促進互相合作與交流,增進夫妻間的默契。


結語

這個案例呈現了一個典型的家庭教育困境,反映了現代家庭中常見的角色分歧和情感挑戰。媽媽試圖全力以赴引導孩子的學習,卻因孩子情緒化的反應和與自己期待不符的表現而感到無助;爸爸則因工作遠離家庭,採取「放手」的態度,認為學習應該由孩子自行負責;而孩子則在這兩種教育方式的夾縫中,用他自己的方式發洩壓力,卻也無意間成為家庭矛盾的觸發點。

從表面看,這是一場因學習方式而引發的家庭內部矛盾,但實質上,它更像是家庭成員之間對角色、責任和期待缺乏一致共識的縮影。母親的苦惱,不僅來自孩子的表現,更來自父親未能提供情感支援的孤獨感;父親的「隨孩子去吧」,則源於對生活壓力的默默承擔和對孩子能力的不同認知;而孩子的情緒宣洩,則是一種無聲的求助,表達了他對關注和理解的需求。

broken image

從這個案例中,我們可以學到幾個重要的智慧。

第一,家庭成員需要學會將情緒與問題分開,理性地看待和處理問題,而不是將情緒直接投射到對方身上。

第二,夫妻之間應加強溝通,建立對孩子教育的共識,這不僅能減少矛盾,還能為孩子樹立團結一致的榜樣。

第三,孩子的情緒表現值得被尊重,但也需要教導他更健康的情緒管理方式,説明他在自我表達中找到平衡。

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獨特的系統,成員之間的關係需要持續的經營與調整。在家庭中,理解永遠比指責重要,支持比控制更有力量,而只有彼此的聲音都被聽見,愛才能真正流動起來 。

broken im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