媽媽與女兒學習中的取捨之道

· 每週一紋

可可才8歲,但早已是大人眼中的「別人家的孩子」。無論是鋼琴、畫畫、小提琴、英文、游泳、舞蹈還是程式設計,她對所有的學習都充滿熱情,沒有一樣是她不喜歡的。更難能可貴的是,可在每一項學習中都表現得有模有樣,甚至經常得到老師的認可,還參加各種比賽。

然而,光鮮亮麗的背後,也隱藏著令人頭疼的問題。為了完成每天繁忙的學習計畫,可經常熬到晚上11點甚至更晚才休息,影響了她的睡眠,也影響了媽媽的作息。媽媽為了陪伴和照顧他,常常身體透支,最近甚至出現了明顯的不適症狀。經濟壓力也逐漸浮現,每一門學習的花費都不小,累積起來更是讓家庭的負擔愈發沉重。

最終,媽媽不得不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——刪減可可的學習計畫,精簡她目前的課程。然而,這一決定卻引發了一場母女之間的激烈衝突。可可無法理解,為什麼自己如此努力學習,卻要被剝奪這些熱愛的活動。

她哭著說:「我不想放棄!我什麼都想學!」
媽媽
則試圖安撫他,解釋經濟和身體的限制,但可的執著讓她深感挫敗。

broken image


broken image

●可可擁有超級認知的特質,表示具有極強的主觀意識,傾向自我認知,不易被說服。

●可的人際力和目標資料均呈現優勢,顯示她在群體環境中能量得以充分發揮,她對成果的呈現具有高度的執著與追求。

●可的聽覺辨識資料為補,表示她在聆聽和理解口頭資訊時,在媽媽的長篇說教中感到厭煩或分心,對於冗長的口頭指令或道理難以持續專注。

●可的口語表達資料顯示為補,表示她在與媽媽的口語互動中可能出現無法清晰地傳達自己的想法,容易含混其詞,讓人不易抓住重點。

broken image

老師,我應該怎麼跟可可溝通,才能讓她理解呢

broken image


媽媽,你好,根據可的《多元智慧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如下:

1、媽媽要以尊重和傾聽的態度,先接受她的觀點,然後再提出自己的看法。例如:

(1)認可表達法:「你這個想法很有意思,我想聽聽你更多的看法。」

(2)循序漸進引導法:「你覺得如果我們換個角度想,會不會更好呢?」。

(3)具體案例法:「科學研究表明,晚睡會影響大腦記憶功能」。

(4)資料和圖表輔助法:如果情境適合,可以用簡單的圖表或資料來支援自己的觀點。

(5)避免情緒化對話:當她表達不同意見時,保持冷靜,用事實討論,而非以情緒反應或責備為主。

2、媽媽可以將削減學習專案的決定,轉變為她可以參與的協商過程,讓她覺得自己的聲音被重視,並看到削減學習專案後的正面效果。

(1)與她一起討論:進行平等對話,向她解釋削減學習的原因,例如「這樣可以讓你有更多休息的時間,也能在你最喜歡的課程中更進一步。」

(2)共同制定計劃:讓她參與選擇需要刪掉的課程,例如:「我們可以優先保留你認為最重要的學習,其他的等以後有機會再加回來。」

(3)強調好處:告訴她削減後她可以有更多時間去做自由探索,或者更專注於讓她脫穎而出的課程。

(4)請她信任的老師和她討論學習專注的重要性,例如「專注於幾個重點領域,才能讓你的學習成果更進一步。」

(5)舉例某些朋友如何選擇專注于一項或幾項學習,進一步強調這種選擇的意義。

3、用開放式問題與她討論,例如:「你覺得這樣安排好嗎?」或「如果我們減少一門課程,你覺得哪個比較適合先暫停?」

避免冗長的說教,將資訊提煉成簡短、清晰的要點,並使用分段式的傳達方式,讓她容易記住重點內容。

與其直接對她進行長時間的說教,不如通過提問和對話的形式,引導她自己思考和表達,讓溝通更具互動性。

減少她的抗拒情緒,讓她感受到自己是溝通的參與者,而非被動接受者。

4、當她表達含糊時,媽媽可以給出兩三個選項,説明她聚焦,如「你是想先學鋼琴,還是想畫畫呢?」

當可可的表達出現重點不明或繞圈時,媽媽可以説明她重述內容,並適當補充她的語言,讓她感受到支援。
媽媽可以通過引導她有條理地表達、説明重述內容讓她在交流中更加自信並提升表達能力。


結語

在當今社會,許多家庭都面臨著與這位母親相似的難題:孩子對多元學習充滿熱情,父母也不遺餘力地支持,但有限的時間、經濟壓力以及家庭成員的健康狀況,終究讓這份追求面臨取捨的抉擇。這個案例,反映了現代教育與家庭生活之間的張力,也道出了「追求平衡」的重要性。
孩子的學習熱情無疑是一種珍貴的天賦。當他們展現出對多方面知識的渴望時,父母往往會視其為對未來的投資,希望孩子能夠全方位發展。然而,過度追求「全面性」可能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——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界限,而這些界限包括時間、精力和資源。當家庭成員因為孩子的學習計畫承受過度的壓力時,最初的支持和熱情反而可能成為親子矛盾的根源。

broken image

本案例提醒我們,教育不僅僅是技能的培養,更是教會孩子理解「選擇與專注」的過程。當孩子因為熱愛而希望學習所有東西時,父母的角色應該是引導他們學會取捨,並在有限的時間與資源中尋找真正適合自己的道路。取捨並不意味著放棄,而是讓孩子從「什麼都要」的迷霧中,逐步聚焦于能夠長久維持興趣和成就感的領域。

另一方面,父母在支持孩子的學習過程中,也需要學會尊重自己。家庭是孩子成長的基石,而健康與和諧的家庭氛圍,比起任何單一學科的成功都更加重要。父母在設計學習計畫時,應該考慮到整體家庭的平衡,找到能同時滿足孩子需求與自身承受能力的方式。


broken image

教育的核心並非讓孩子在每個領域都出類拔萃,而是讓孩子從學習中獲得自信、快樂和內在動力。父母的支援不僅表現在給予資源,也表現在教會孩子面對現實、接受取捨的智慧。當孩子能夠理解「學會放棄也是一種選擇」時,他們的成長不僅僅是技能上的精進,更是一種心理上的成熟。

艾爾發皮紋讀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