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週一紋 孩子沒有興趣怎麼辦

· 每週一紋

小茱從小在姥姥家長大,到了該上小學的年齡時,媽媽認為必須讓她到城裡上學,因為老家的學習環境太差。於是,小茱來到了媽媽的家。面對全新的環境、全新的同學,小茱的心裡卻充滿了陌生感,甚至有些恐慌,新鮮感遠遠比不上內心的不安。

在家裡,小茱與媽媽的相處總帶著一絲害怕與緊張;在學校,覺得老師高高在上、不易接近;與同學的互動中,她總是羡慕他們的優秀,覺得自己遠遠不如。媽媽為了讓小茱接受更好的教育,讓她參加了各種文化培訓課。但無論如何努力,小茱的成績始終處於中段偏下。

看著班上的其他同學,有人會彈琴,有人會跳舞,有人精通棋藝、畫畫或聲樂,小茱卻什麼都不會。媽媽心急如焚,希望小茱也能培養一門興趣,但每次詢問她的想法時,小茱總是一臉茫然,默默不語。

面對經濟壓力與教養上的挫折,疲憊的媽媽倍感失落。而小茱,則因為不知道自己的興趣是什麼,面對媽媽的責難,讓兩人陷入了冰局。

broken image

 

小茱視覺感受圖像欣賞佳,具有對形狀辨識能力高、對美感的追求強烈、偏愛視覺化呈現的特質。

小茱體覺感受藝術欣賞佳,能通過觸覺、動作及空間感知來欣賞和理解藝術作品的內涵與美感。

小茱聽覺辨識、聽覺感受優,對聲音的細節和情感表達特別敏感,能夠從聲音中感知深層情感並與之共鳴。

小茱執行力和目標力都具有優勢,其特質具有高度行動導向和計劃性,在具體目標的驅動下能有效完成任務,並展現出負責任和堅毅的特質。

 

broken image

 

:老師,我是真的沒辦法了,真的不知道該怎麼幫我家娃發展興趣,快幫我家娃看看吧~

broken image

小茱媽媽,你好,根據小茱的《多元智慧優勢測評》報告來看,建議如下:

  1. 陶藝或手工黏土課,讓孩子通過手感瞭解立體形狀和結構,可培養耐心和手眼協調,增強觸覺感知力。
    樂高積木創意課,能鍛煉孩子的空間構造能力和立體思維,能提升邏輯思維和創造力,也能同時鍛煉動手能力。
    雕塑與紙黏土創作,適合孩子嘗試製作立體作品,能激發對形狀和比例的感知,並提供成就感。
  2. 語言學習與演講訓練,比如英語學習、故事講述課、朗誦與演講訓練,可提升語言表達力和自信心。
    合唱團,可訓練團隊合作與藝術表達。
    打擊樂或舞蹈,比如非洲鼓、爵士鼓或參加節奏舞蹈課,可提升肢體協調和音樂感知力。
  3. 將學習過程劃分為明確的小步驟,例如學習非洲鼓:「我們目標是每週掌握一種新節奏,三周後表演給家人看。」
    讓孩子看到短期成果,激發內在動力。
    孩子執行力強,適合以具體成果為驅動。選擇能快速展示結果的興趣,例如完成一個小作品(如陶藝)、就拍照給較熟悉的朋友們看。
    設計團體任務或合作目標,讓孩子在執行過程中感到參與感和價值感,避免因為口語弱或空間想像力不足而感到自卑。
    例如:合唱團活動:「你是我們小組的節奏掌控者,負責保持全隊的合奏節奏。

結語


孩子對任何事情都表現出不知道或茫然的態度,常讓家長感到焦慮甚至挫敗。尤其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中,當其他孩子已經展現出興趣或特長時,自己的孩子卻沒有任何明確方向,這似乎成了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。但事實上,孩子看似“沒有興趣”,未必真的毫無天賦或潛能可挖掘,這更可能是探索的起點,而非結局。

首先,家長需要明白,興趣不是一蹴而就的結果,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發現過程。有些孩子天生對某些事物有明確的偏好,但更多的孩子需要在多樣的體驗中慢慢找到自己感興趣的事物。因此,家長的角色是創造一個豐富的探索環境,而非急於求成。例如,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的活動或領域,包括藝術、運動、科技等,通過觀察他們的反應來瞭解哪些事物能激發他們的好奇心。

broken image

 

其次,避免用自己的期待強加給孩子。許多家長急於讓孩子學一門特長,可能是出於補償心理或社會比較,但如果孩子對這項活動完全不感興趣,只會適得其反。與其問“你想學什麼?”這樣可能讓孩子感到壓力的問題,不如和他們一起嘗試,甚至陪同參加活動,讓孩子感受到探索的樂趣和支持。

第三,善用課學測評找出孩子的優勢和性格特點。有些孩子天生內向,可能更適合個人活動;有些孩子喜歡團體合作,則可以嘗試團隊運動或戲劇演出。如果對孩子的特質感到困惑,不妨通過專業的工具,如天賦測評,來更加全面地瞭解他們的潛能,進一步引導孩子找到適合的方向。
最重要的是,家長需要給孩子時間與空間。有些興趣的萌芽需要時間來培養,也需要在孩子的生活中積累情感連結與成就感。即使孩子暫時表現出“沒有興趣”,也不是失敗,而是成長過程中的一部分